
中国和荷兰学者参加上海郊区崇明岛的实地考察。照片河口与海岸研究所提供
1996 年,中国学者李秀珍在荷兰留学期间第一次见到莱茵河,她被这条清澈见底、与中国长江相似的河流深深吸引。虽然李秀珍以前从未见过莱茵河,但这条欧洲著名的河流让当时年轻的她,后来成为著名的湿地生态专家,感到如此亲切。
两年后,荷兰学者惠博-德-弗里德(Huib de Vriend)于1998年访问中国期间,在江苏省南京市首次邂逅长江。他向《环球时报》回忆起对长江的第一印象时说:"它是如此浩瀚。"长江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宽阔的水面一望无际。
彼时,李晓东和德-弗里德都不知道,他们各自的学校--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和荷兰西部代尔夫特市的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将围绕长江和莱茵河等主要河流和三角洲地区开展长达 20 多年的持续合作,成为中欧学术领域人文交流的生动范例。
如今,李克强和德-弗里德在 11 月中旬的一次学术论坛上再次相见。此次论坛以 "长江-莱茵河-多瑙河区域对话 "为主题,汇聚了全球 100 多位政府官员、学者和行业资深人士,就河流整治、环境保护、河流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基于河流和三角洲的基层交流等议题分享了他们的真知灼见。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河口与海岸研究所副所长的 Li 说,就不同地区的河流开展对话在今天具有重要意义。
"河流孕育文明,促进交流,减少了地缘政治的制约,"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们基于河流的学术交流是基层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 年 11 月 21 日,"长江-莱茵河-多瑙河区域对话 "学术论坛合影。照片由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提供: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提供
异同
上海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静表示,此次论坛由ECNU和上海人民对外友好协会(SPAFFC)共同主办,于11月21日在上海举行,探讨了长江、莱茵河和多瑙河流域的文化交流和可持续发展合作机制,促进共赢发展,增进中欧友谊。
参加论坛的许多嘉宾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三条河流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他们说,正是这些异同为相关国家提供了相互学习的价值和合作的动力。
de Vriend 作为主讲人详细介绍了莱茵河、默兹河和斯海尔德河及其三角洲的情况,他说,长江与莱茵河最明显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连接特别重要的经济区的经济链。"他说:"中国这里就是这种情况;同样,由于莱茵河的存在,欧洲西北部是那里最重要的经济区。
另一个主要的相似之处是,长江和莱茵河都携带大量泥沙,这些泥沙可用于造田或确保河流保持稳定,de Vriend 说。"他对《环球时报》说:"因此,这些河流之间有很多共同点,但也存在差异。
他说,长江的流速和大坝数量远远超过莱茵河,因此相互学习特别有吸引力。"我们不仅能把知识带到这里,还能有所收获"。
与德-弗里德的观点一致,李克强表示,中欧在河流领域的学术合作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她说,荷兰在莱茵河污染治理、退耕还湿等方面走在了中国的前面,这些都为中国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另一方面,中国在高效执行某些中央政府主导的政策方面具有启发性,例如长江十年禁渔期。"他说:"由于不同流域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类似的政策在欧洲很难实施。
论坛的另一位主讲人、罗马尼亚达努埃三角洲国家研究与发展研究所的尤利安-尼切苏说,这是他第一次来中国。他计划访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遗产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在谈到中国和罗马尼亚在河流研究方面可能加强合作的领域时,尼切苏强调自然保护和湿地管理是加深合作的关键领域。他提到,中国和罗马尼亚的机构之间已经开展了一些生态恢复合作项目,这是湿地管理的重要方面。
"他对《环球时报》说:"它们可以作为这两个系统之间进行信息和知识交流的途径。

中国和荷兰学者参加上海郊区崇明岛的实地考察。照片河口与海岸研究所提供
长期学术合作
此次论坛是 "大三角洲计划"系列国际会议的一部分。该计划是 "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批准的首批 65 个十年行动之一,也是中国大陆唯一被列入的十年行动。
由华东师范大学河口与海岸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发起的 "大三角洲计划",旨在解决河口三角洲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在全球变革中所遇到的独特挑战。实验室主任何庆认为,该计划的入选表明河流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河流息息相关。她告诉《环球时报》:"历史上,四大文明发祥地都是围绕着大江大河兴起的。
"她补充说:"此外,该计划还体现了这样一种理念,即联合国需要像我们这样的科学家承担起社会责任,共同维护和保护我们的河流生态系统和文明。
2023年,华东师范大学与SPAFFC共同主办了长江-密西西比河区域论坛,聚焦中美两大河流的对话。他说,他们计划定期举办类似的学术论坛,将湄公河、亚马逊河等更多世界大河纳入其中,进一步推动全球更多地区的对话与合作。
过去几十年来,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中国学者与世界同行在河流研究领域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例如,自2002年以来,在中荷两国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下,华东师范大学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开展了长期合作项目。
在这些合作项目的帮助下,二十年来,华东师范大学河流研究专业的许多师生多次前往荷兰,或短期访问,或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攻读为期18个月的研究生课程。"他说:"就我自己而言,在过去的 20 年里,我至少去过荷兰 30 次,我甚至对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附近超市的收银员都很熟悉。
De Vriend 是欧洲海洋大学河口与海岸研究所的常客。除教学外,他还指导一些博士生,并偶尔提供管理建议。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密切的学术交流尤为重要。德弗里德提到,现在在他的国家,与中国的合作有时可能会 "有点压力"。"他对《环球时报》说:"但我认为,在我们的领域,没有理由有压力,我们可以轻松地交流信息和见解。
更广泛的交流
2025 年是中国与欧盟(EU)建交 50 周年。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欧亚司司长郝忠伟 11 月 21 日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说:"中欧是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大国、市场和文明,中欧关系对双方福祉和全球稳定繁荣至关重要。
除学术交流外,论坛还就 "流域合作机制 "这一更广泛的议题进行了小组讨论。在这一环节中,来自各国政府、企业和民间友好组织的代表就如何进一步扩大中欧各领域的人文交流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匈中友好协会主席纳吉-尤迪特-艾娃(Nagy Judit Éva)作为嘉宾出席了本次会议。她提到,今年是匈中建交75周年,两国从政府到基层都举办了一系列活动,以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她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文化离匈牙利人民越来越近,在匈牙利,学习汉语也越来越流行。
德中友好协会主席罗定(Luoding Lammel-Rath)在会上分享了她对中欧河流合作的看法,涉及贸易、航运、洪水预警、环境和气候保护以及文化和旅游交流等领域。
论坛开始前,Lammel-Rath 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简短采访时介绍了德国的一个节日 Mainfest。美因河节是法兰克福等沿河城市举行的庆祝活动,最初源于渔民和船长为向河流致敬而设立的捕鱼节。与中国的端午节一样,它也是一个与河流有关的传统节日。
Lammel-Rath 说,德国和中国以及两国人民都非常相似,都勤奋刻苦。"河流为双方提供了相互了解的绝佳机会,"她说。"在这一主题下,人民与人民之间的外交关系将得到更多发展。这就是未来。